“老去”的韩寒
◎文/本报记者 张薇(除署名外)
韩寒,这个27岁的青年,不仅写着书闯入赛车界,如今又开着车闯入杂志圈。
5月1日,韩寒的一篇博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吸引眼球:他的新杂志征稿,最高稿费1个字2块钱,用他的话说:“这本杂志可以帮助大家完成更多的梦想,无论是写作或者影视和音乐,希望他可以帮助好人,惩治坏人。”
韩寒的杂志,定位为青年知识分子杂志,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杂志的性格是有趣,高薪稿酬则是对文字的尊重——区别于郭敬明、张悦然们的青春文学,他的杂志充斥着他作为一个文人的梦想和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情怀。
有人说,当初的那个叛逆青年远去,现在的这个韩寒正在“老去”。
老去,并非是衰败而是成熟,也是他所代表的一代年轻人的成长。
一本高稿酬杂志的背后
韩寒和“他的国”
“我不在江湖,江湖中却有我的传说。”很早的时候韩寒就已经这样说过,但是前半句被人们忽略了。多少年来在无数反对他的人眼中,他依然是偶然走红的作家,有了钱玩玩车子,对他每件事都做到出类拔萃视而不见。
毋庸置疑,他是一个异数。当张悦然和郭小四还在文字中摸爬滚打,还在为了你爱我爱你爱他爱我的轮回中生生不息乐此不疲的时候,韩寒突然在暗处亮起信号灯,盖过所有的光芒:“让开,我要过去。”
我坚信韩寒的杂志对他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开始,至少这项事业本身就含有这样的野心。这本杂志的意义远远不在杂志自身,而是他正式铺开乌托邦地图的开始。作为作家,作为自由骑士,作为人道主义者,作为独立思想家,这本杂志给韩寒的诸多身份,以及无数个韩寒提供一块交集。
这是他的国。他的第一块领土,是他乌托邦精神的第一块试验田。那高额稿费不是噱头,而是为了革命的个人牺牲。
而更重要的是,这也会是我们的国。
现在回首再看那个“媒体炒作得狂妄的小子”,这个身份已然远去,模糊不可辨了。
所住非心,名缘何起?韩寒多年来背负“叛逆的年轻人”之名,现在终于举起时间这件武器反击——“叛逆”的误读肯定还会继续,只是他已经不再年轻。
不要再叫他年轻人,不要再提青年作家。
在《时尚先生》里,他胡子拉茬,眼神略带做作,似乎一直在憋着笑。他还不太习惯这些。
这一刻的韩寒和他以往的任何时候都不同,这是一个准备步入中年的男人。承认了吧,承认了吧,和我们一样,他也开始老去了——但这恰恰是他真正闪耀的开始。
如果这块大金子能够发光,那么我们也许会一起迎来最好的时代。
“我是不能被分类的。”韩寒说。但是我们依然坚持这样讲,不管他愿意不愿意:他可以不是偶像,却一定是榜样。
十年韩寒
一个青年的符号价值
有人这样评价韩寒:他作为一个觉醒的符号,是不可替代的。四五十年代的人在主政政治,六七十年代的人在主政经济,从韩寒开始,看到了一种告别,和中国旧有的传统进行告别。不再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开始卸下包袱,变得真实,回归到人。
从1999年新概念大赛《杯中窥人》至今,韩寒放肆地说着、轻松地骂着,这个从来就喜欢独来独往的独行侠,身后开始聚集大批的追随者,甚至有了被粉丝整理的“韩式语录”。
而下面这份按时间顺序整理的语录,从最贴己的教育问题到最热烫的时事,大概也可以窥见韩寒十年视野的不断扩宽和公共化。
◎教师不吃香而家教却十分热火,可见求授知识这东西就像谈恋爱,一拖几十的就是低贱,而一对一的便是珍贵。珍贵的东西当然真贵,一个小时几十元,基本上与妓女开的是一个价。同是赚钱,教师就比妓女厉害多了。妓女赚钱,是因为妓女给了对方快乐;而教师给了对方痛苦,却照样收钱,这就是家教的伟大之处。(《三重门》)
◎现在教育问题是没有人会一丝不挂去洗澡,但太多人正穿着棉袄洗澡。(《零下一度》中《穿着棉袄洗澡》)
◎只要不要脸,谁一天都能写几十首现代诗。(《通稿2003》中《诗歌的问题》)
◎先人也很可怜,引用他们的很多话,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尊敬他们,而是凑巧他们和自己想的一样,利用一下这些话,去反驳或者批评一个和自己想得不一样的人罢了。 (《通稿2003》中《语文的问题》)
◎除了罪犯,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的国》)
◎一个是假的,但希望大家都认为是真的,一个是真的,但希望大家都认为是假的,他们该是多么羡慕对方啊。(韩寒博客,2008年2月1日,《现代诗一首,周正龙的反义词原来是陈冠希》)
◎你是否像鞭炮一样一点就着?一点就着的下场就是炮灰。(韩寒博客,2008年4月21日,评抵制家乐福)
◎其实,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当某天,某外国人,真正说了几句伤感情的话,侮辱我们的话,我们整个国家也不用上到外交部下到小卖部都要表示一下态度,然后国民更是鸡飞狗跳炸开了锅。我还是这个态度,人家跟你争的都是实际的利益,你只会跟人家争一口气。什么时候我们能不要那口虚无缥缈的气了,也不鸟人家怎么说你,我们就可以了。(韩寒博客,2008年6月4日,《不要动不动就举国暴怒》,评莎朗斯通的言论)
从叛逆青年到知识分子
“他代表着一个年轻人阶层”
被采访者:路金波,图书出版人
“办杂志也可以说是韩寒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他可以把他的思辨精神、国际视野、包括他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通过杂志这个平台去更大程度地影响别人。在他拥有了作为年轻人的话语权后,这个杂志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去分享他的话语权。”
从1999年到现在,十年间,韩寒已经由一个叛逆的边缘青年成长为一个深刻有力的知识分子。
韩寒的影响力正在从一个写小说的公众人物变成了一个知道分子和意见领袖,办杂志,是他对自己身份认知的定位。
你看最近杭州出了车祸事件(5月7日,几个年轻人把马路当赛道飙车,无辜路人遇害),无数记者去采访他,这跟他有什么关系?如果他的身份只是一个作家的话,为什么郭敬明就没人就这个话题去采访他?
意见领袖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身份,他并不是刻意地要去做什么事情,对韩寒自己来讲,却从来没什么“规划”或“经营”。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有时在自己的博客里随意说点什么。他只说自己想说的话。说真话。说那些简单的常识。没想到就接连“挑逗”了老评论家,“戏弄”了“犁花体诗人”,质疑了警察,监督了官员。他锐利,并且有趣。
结果就是韩寒自己也意识到,他除了写小说、文字提供给别人做打发时间的消遣之外,他的价值判断也为他赢得了影响力。
办杂志也可以说是韩寒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他可以把他的思辨精神、国际视野、包括他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通过杂志这个平台去更大程度地影响别人。在他拥有了作为年轻人的话语权后,这个杂志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去分享他的话语权。
韩寒是一个标志人物,而他的确也代表了这样一个年轻人的阶层:不亲近政府,但又是个爱国者,包括韩寒本人是个纳税积极分子,热爱国家也习惯批评,更愿意看到政府把国家管理得好一些。但也绝非网络上那些愤青,不是那些带着狭隘民族主义的脑残一代。
这样一个独来独往的“野小子”,身后却聚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不得不说是跟他的个人魅力相关。
他是个真实自然的人,比如他不愿意上电视接受采访,去湖南卫视录了一期节目,也会揭露别人作假,(访谈节目组为了搞气氛,临时花钱雇“群众演员”,现场反对韩寒。)他的意思就是哪怕一半人不喜欢我,我也不希望有这么多群众演员坐在这儿。
他也是个很朴实的人。生活中他也不哈名牌,他知道任何一种名车,他写作挣得的版税也绝对让他买得起,比起法拉利,他更愿意买功能性强的一般的车,比如宝马、奔驰等。他除了爱迟到,爱骗他的女朋友,其实对朋友很仗义。
他比较早熟,的确他在近两年越来越成熟,《他的国》标志着他的成熟,现在看来他的方向是对的,味道是对的,他还年轻,毕竟才27岁,不知道27岁的鲁迅在干什么,但27岁的韩寒显然已经有了自己的影响力,或许韩寒能成为下一个鲁迅。